環境部首度公開「2050台灣循環經濟路徑圖」草案 資源化產業與回收業:循環經濟的關鍵引擎

2025-10-27

環境部114年10月22日首度公開「2050台灣循環經濟路徑圖」草案。環境部估算,循環經濟貢獻1/3綠色產值,創造10萬個就業機會。環境部草擬的2050年循環經濟目標暫定為,較2020年資源生產力翻倍、人均物質消費量降三成、循環利用率提升至2.5倍。正式版本最快明年底提出。

循環經濟貢獻1/3綠色產值 創造10萬就業機會

114年10月22日 「2025亞太循環經濟論壇暨熱點」開幕典禮上,環境部長彭啓明首度公開2050台灣循環經濟路徑圖初稿,宣示結合政策、產業、與金融工具,跨部會推動循環經濟。

2025亞太循環經濟論壇首度來亞洲舉辦,第一站選定台灣。彭啓明表示,台灣資源回收率約在58~60%,位居世界第五,但回收物料的妥善循環利用,仍有很大進步空間。台灣日前參考德國環境部「綠色科技報告」(GreenTech Atlas 2025)方法論,首次算出台灣綠色科技的總附加價值約為台幣5120億元,當中循環經濟1688億元貢獻最大,更帶來超過10萬個就業機會。

我國於2022年發布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卻無資源循環目標。彭啓明表示,政府目前正擬訂2050台灣循環經濟路徑圖,兩者應該能相輔相成。

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表示,世界各地推動循環經濟多停留在法規與倡議層面,要發生系統性的轉變、由線性經濟走向循環經濟,必須從漸進的「綠色行動」(Go Green)走向「循環行動」(Go Circular)。

台灣循環經濟路徑圖 設2050年三大目標

2050台灣循環經濟路徑圖以2020年為基準年,設定三大面向目標:經濟成長與資源消耗脫鉤降低人均資源消耗壓力提高循環材料使用比例。數據指標分別為資源生產力、人均物質消費量、循環利用率,並皆以2020年為基準年。

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解釋,「資源生產力」反映每單位資源投入所創造的經濟價值(GDP),透過循環設計、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經濟成長可不再仰賴資源過度消耗。「人均物質消費量」則是每人每年所使用的物質重量平均,源頭減量、延長產品壽命、改善消費結構,可減輕民眾對資源的依賴,降低環境壓力。循環利用率則是衡量有多少再生料投入生產。

根據路徑圖草案,台灣2050年相較於2020年,要達到資源生產力翻倍、人均物質消費量降至每人每年6公噸(降3成)、循環利用率提升至2.5倍。目前台灣的資源生產力為每公斤97.2元、人均物質消費量為每人每年10.22公噸、循環利用率為9.09%。除了2050年目標,環境部也已訂出2030年中期目標。

六大領域優先示範 正式版最快明年底出爐

環境部盤點出六大領域作為優先示範產業,包含紡織、生物質、塑膠與包裝、建築與營建、高科技與電子產品、能源設施與關鍵物料等。為達成目標,規劃七大治理面向,包含法規及制度、綠色設計及減量、永續消費及循環採購、能資源利用、經濟工具財務支持、科技創新與應用、教育及人才培育等。

賴瑩瑩表示,路徑圖尚在草案階段,意見蒐集至今(2025)年底,確切版本預計最快明年底提出。期間希望修完「廢資雙法」,作為推動循環經濟的基礎,目前草案正在行政院由政委審查。

新聞來源:循環經濟路徑圖草案亮相 拚2050年經濟成長與資源消耗脫鉤2025年10月22日環境資訊中心記者陳昭宏報導
相關新聞:
2025亞太循環經濟論壇暨熱點 今日松菸盛大開幕 《臺灣循環經濟路徑圖》首度公開 四主辦攜手推動淨零轉型【環境部資源循環署 】

2025亞太循環經濟論壇暨熱點圓滿落幕 澳大利亞接棒下一屆 臺灣首份亞太循環經濟共創路徑圖成形 開啟合作新起點【環境部資源循環署 】


回收業及資源化產業是循環經濟中讓「廢棄物變回資源」的重要橋樑!

申請回收業、資源化產業移工,崇尚專業團隊能為您提供 一站式服務,從資格審查、文件準備到移工入境上工,全程都有專人協助,省時又安心。

📩 加LINE諮詢:@upholdtw

📞 諮詢專線:04-2371-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