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商會2026建議書:臺灣需強化移工與外國人才政策,提升勞動力韌性
歐洲商會(ECCT)在《2026 年建議書》中指出,臺灣人口快速高齡化、少子化,勞動力缺口持續擴大。要提升整體社會與產業韌性,吸引與留用外國人才、完善移工政策,是未來的關鍵。
一、外國專業人才:降低門檻、簡化流程
為提升臺灣人才競爭力,建議政府:
-
降低「外國特定專業人才」資格標準
-
精簡簽證、工作許可流程
-
符合資格者改為「標準核發三年期工作許可」
-
提供短期商務簽證或允許持訪客簽證從事短期工作
目前外籍專業人士仍面臨制度不一致、行政作業繁複等問題,恐削弱臺灣吸引全球人才的能力。
二、務實調整勞動法規,增加彈性
ECCT 認為臺灣勞動法規較僵硬,建議:
-
高階主管與一般員工不應適用相同工時規範
-
擴大遠距工作與彈性工時
-
提供育兒家庭更多支持(如津貼提升、托育補助)
提高制度彈性,有利外籍人才與在地人力長期發展。
三、移工政策新方向:托育、勞權、國際接軌
因應少子化,商會建議政府進一步:
-
放寬外籍家庭幫傭引進以支援托育
-
推動移工零仲介費,取消招募與仲介費
-
加強勞權保障,避免因勞權爭議而遭國際貿易制裁
上述政策若落實,可提升臺灣移工制度與國際標準接軌度,並改善產業人力缺口。
四、改善外籍居民生活環境
為留住人才,商會建議:
-
永居外籍人士權益比照國民一致化
-
強化外籍居留證持有者與政府、銀行等數位服務的連結
-
放寬 65 歲以上外籍永居者搭乘大眾運輸補助
打造友善環境,有助長期留才。
結語:人力政策是臺灣韌性的核心
歐洲商會指出,臺灣在 AI、科技發展與製造業仍具強大優勢,但若缺乏足夠人力支撐,將影響未來產業競爭力。完善外國人才制度、優化移工政策,是強化臺灣韌性不可或缺的一步。
從能源到人才 歐洲商會 2026 年建議書力諫強化臺灣韌性
歐洲商會(ECCT)今日發表《2026 年建議書》。本年度以「變局中 淬鍊臺灣靭性」為主題,呼籲政府強化社會、能源與通訊等關鍵基礎設施的韌性,並為人才短缺尋求長期解方。
今日歐洲商會舉行午餐會,並發表2026年建議書,張瀚書理事長向會員與來賓簡報年度出版重點,並將建議書遞交國家發展委員會詹方冠副主委。今年的建議書彙整 25 個產業與委員會的建議,合計提出 192 項議題(128 項為延續議題、64 項為新議題)。午餐會後並舉行記者會,邀請各委員會聯合主席說明優先關注的重點議題。
在發表會上,理事長向國發會與商會會員說明,過去一年政府在前一年度建議中的 24% 議題上已有進展,並綜述建議書《概論》的核心內容與會員面臨的主要挑戰。
《2026 年建議書概論》重點摘要
2020 年代初期,臺灣在疫情期間相對受惠;如今又迎來人工智慧(AI)帶動的榮景。然而這波紅利能持續多久,仍難以預料;同時,臺灣亦面臨多項經濟與地緣政治的挑戰。現在正是「居安思危、強化全社會韌性」的關鍵時刻。 所謂韌性不僅止於國防,亦涵蓋經濟與公民社會:必須聚焦 AI、能源、勞動、健康、國際接軌與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
能源安全與韌性
臺灣須在穩定且可負擔的能源供應、能源安全與韌性、以及減碳目標間取得平衡;但再生能源的建置進度仍落後官方目標,原因包括國際政經情勢、法規協調不足、許可限制等,建議政府:
- 設立能源部:成立集中且跨部會的統籌機關,確保能源轉型成功。
- 讓離岸風電重回正軌:下一個關鍵階段(R3.3)的順利執行,須採取多項措施,包括確保足夠的配置容量、電網基礎設施與融資支援。
- 務實的許可與程序:在開發地熱方向,現行民法對於定向井穿越土地,所需取得所有權人同意之規定,可能因臺灣地狹人稠特性,造成開發實務上的困難;現在不少陸域風機,已屆使用年限,應簡化陸域風電汰舊換新(repowering)機制;並明確界定利害關係人,杜絕惡意干擾。
- 強健電網與儲能:以系統規劃並編列充足經費擴充電網與儲能,使其與再生能源併網同步。
- 務實在地化:既有專案若面臨品質不符、供應不足或成本過高時,得彈性豁免在地化限制;未來標案不應硬性規定在地化項目。
- 啟動浮動式離岸風電(FOW):制定並落實深水域浮動式離岸風電發展藍圖。
- 支持電動車與替代燃料:加大乘用與商用電動車稅務誘因、建立充電安全規範以加速設置;並修法支援低碳燃料(如大型車與產業採用生質柴油、推廣永續航空燃料(SAF)用於航空、氫/氨於火力發電)。
具調適力與韌性的勞動力政策
臺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而長期低生育率使人口持續下滑,除了承擔照護長者所帶來的社會與醫療成本,人口高齡化與縮減亦將對勞動力構成重大挑戰。為強化韌性,臺灣必須從多個面向同步應對這些課題:
吸引並留用外國人才:近年雖已有所進展,但外籍居民仍無法比照國民,時有遭遇差別待遇的情形;若不加以改善,將削弱臺灣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建議主管機關,
- 降低「外國特定專業人才」資格門檻;
- 精簡簽證與工作許可之申請流程;
- 將符合資格之外籍專業人才一律核發「三年期」工作許可作為標準;
- 引進短期商務簽證,供外籍專業人士使用,或在現行訪客簽證架構下,允許從事短期工作。
務實的勞動法制:過度嚴苛的勞動法規與過時的作業慣例,正在削弱勞動市場的動態與彈性,也使女性難以在職涯中發揮全部潛能,建議高階主管與管理職,不應與一般員工適用相同的工時與紀錄要求;應賦予勞雇雙方更大彈性,得以合意約定工作安排(含遠距/彈性工時)及出勤紀錄方式。
友善家庭社會:現行法律與行政規範在職場友善家庭措施上仍嫌不足,育嬰留停與政府支持有待加強,建議提高留職停薪/家庭照顧等相關給假與津貼水準;保障正在撫育幼兒之員工,得申請遠距工作、部分工時或其他彈性工作選項;政府加碼托育支援(如補助或稅務誘因),以降低育兒負擔並提升職場參與。
健康且具韌性的人口政策:政府已提升衛教宣導與醫療預算,但仍應強化:疫苗政策與管理、擴大人工生殖(ART)、強化兒童篩檢與治療、將肥胖/慢性腎臟病(CKD)/自體免疫疾病納入國家慢性病策略,並擴增具實證效益藥物的資源投入。
前瞻且可長可久的 AI 監理架構
臺灣尚缺乏完整、以人為本的 AI 政策與監理體系,除潛藏倫理、安全與經濟風險,亦增加創新者、投資人與社會大眾的不確定性。歐洲商會建議建立一套能放大 AI 效益、同時有效控管風險的制度框架。
- 臺歐 AI 合作:臺灣與歐洲在條件上互補,是 AI 合作的理想夥伴。透過協作,可共同塑造全球 AI 版圖,確保創新安全、行合倫理、以人為本且具前瞻性。
- 就業決策中的 AI 使用規範:建議在法規中納入就業情境:禁止 AI 單方面作出不利人事決定、要求定期偏誤與公平性測試,並在關鍵人事決策中揭露 AI 的使用。
- 創作保護:臺灣目前尚缺乏清楚且可執行的制度,針對 AI 與著作權議題,建議修正《著作權法》,建立清楚且可執行的權利保護機制,保障創作者之智慧財產權(IPR)。
國際接軌
- 與國際標準同步:電機設備、車輛、零售、醫材等領域仍見法規透明度與一致性不足的缺失;建議導入務實、可操作且參照國際最佳實務的規範與程序。
- 降低金融過度監管:放寬保險商品投資限制、導入分級風險管理;並允許在臺外商銀行分行協助海外實體為跨國臺商提供跨境金融服務。
- 電子標籤與數位化:既有規範與電子標籤目標不盡相容,建議通盤檢視;行政流程應可全程線上並接受數位文件。
- 強化的基礎設施與物流:臺灣作為海島,易受天然災害、意外或蓄意破壞影響通訊與運輸。
- 建置與維護通訊基礎設施的應變計畫:目前,臺灣海底電纜或行動網路中斷之相關應變計畫與支援機制仍不足。同時,衛星通訊仍處於發展初期,建議強化海纜維修能量(含能力與調度)。為維持行動電信網路穩定,應支援電信業者預先採購追加設備與零組件,以確保在不可抗力事件造成設備受損時,有足夠料件可即時維修或更換。此外,臺灣亦應強化與國際夥伴合作,以確保持續接取衛星通訊網路設施。
- 機場與物流升級:部分國際機場設施老舊需汰換;高雄國際機場貨運量能應擴充。
各委員會補充觀點
- 生活品質:須持續精進國際人才友善環境,持永居證外籍人士比照國民權益一致化、強化居留證/永居證持有者的政府網路/銀行服務、65 歲以上永居證持有者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享有與國民同等待遇、簡化雙重國籍取得。
- 人力資源:因應少子化,放寬外籍家庭幫傭引進以支援托育;推動移工零仲介費,取消招募與仲介費並強化勞權,以符合國際標準。此舉亦可避免製造業因勞權爭議,而遭美國與歐洲國家進行貨品扣留或貿易制裁。
- 科技:加速公部門與金融業數位轉型,提升服務效率與可近性;並以數位便利與包容制度,提升外籍人才在臺生活工作的吸引力。
- 風力能源:針對新一輪標售規則、專案融資、在地化規範等挑戰提出建議;加速下一輪離岸風電標售及浮動式風電示範政策與路徑圖;並建議設置專責機關統籌陸域風電發展。
結語
誠如建議書《概論》指出:臺灣經濟基本面強健,但對特定科技產業與貿易夥伴的依賴,以及安全風險、AI 浪潮、能源限制、人才短缺等因素,皆可能使未來承受衝擊。正因如此,當下更應把握景氣動能,補強脆弱環節、提升韌性。歐洲商會會員與臺灣共享強化經濟與社會的共同利益與決心;落實本建議書之政策方向,可望協助達成雙方目標,並強化臺灣在不確定時代中的整體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