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3.0 九月起升級 擴大長照使用者服務範圍 創新照顧模式「互助喘息」 納入試辦
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帶動照護需求攀升,衛生福利部「長照3.0」新制將於2026年正式上路,並自2025年9月1日起,先行放寬及調整4大服務,擴大長照使用者服務範圍,讓長照使用者獲得更完善的照護。
衛福部先行調整長照服務包含:
(一)「放寬聘僱外看家庭」使用社區式照顧服務,讓聘有外籍看護的長照個案,在補助額度不變下可申請替代性照顧資源,使用日間照顧和家庭托顧服務,提升個案社會參與及延緩失能。
(二)「調整居家喘息服務內容」,居家喘息服務地點不再僅限於家中,可延升至安全的戶外地點(如戶外庭院、社區中庭或附近公園)讓長照服務內容更貼近民眾需求。
(三)調高「營養照護服務」補助金額,讓醫事人員到有營養照護需求的長照個案家中,實地進行營養評估及教導如何準備安全且合宜食物,讓個案「吃營養,身體勇」。
(四)擴大「長照交通接送」服務範圍及補助金額,接送範圍增加身心障礙者的社區式日間照顧服務據點、托顧家庭及福利機構,讓身障者更方便地參與社區活動並調升給付額度,一般區由100元/趟提高為115元/趟,原鄉和離島地區由120元/趟提高為140元/趟。

長照3.0將於2026年正式上路,還有哪些政策呢?
擴大服務對象
擴大急性後期照護(PAC)不分齡失能者、納入年輕型失智者。
(原對象:65歲以上失能老人、失能身心障礙者、55歲以上失能原住民、50歲以上失智症者)
打造社區共融照顧圈
廣布基層社區據點及各類長照服務資源,多元管道支持社區發展。
(原服務:各服務對象各自發展服務據點、聘僱外看家庭需自費使用社區照顧服務)
強化醫療長照無縫接軌
建構在宅責任醫療網絡,以及急性後期照護(PAC)銜接長照復能服務。
(原服務:居家醫療照護及大家醫計畫併行、未指定專責醫師開立意見書、住院PAC個案未有出院準備銜接長照服務 )
強化中重度照顧
規劃充實晚間照顧及夜間緊急服務量能,並結合社宅或公私資源於缺乏區布建長照資源。
(原服務:僅部分個案提供晚間及夜間緊急服務、透過獎助於資源不足區發展住宿資源)
推動智慧照顧
新增居家智慧科技輔具租賃,並獎勵日照及住宿機構
導入智慧照顧科技。
(原服務:僅有一般輔具租賃及購買;僅部分日照及住宿機構自行導入智慧照顧科技)
落實安寧善終
特定疾病且一定年齡以上者,政府將支付一生一次免費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費用。
(原對象: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者、使用日間照顧服務者、病主法第14條公告疾病者免費)
充實照顧人力
優化照服員勞動條件、擴大外籍中階技術人力進用、推動照顧分級派工。
(原服務:勞力密集工作負荷大、僅住宿機構可聘僱中階人力、照顧服務均需由照服員提供)
住院看護費用共同分攤
政府與民眾共同分擔聘請住院看護費用。
(原服務:民眾住院時家人需請假自行陪病或自聘看護、經濟負擔沉重)
創新照顧模式「互助喘息」 展現家庭照顧新力量
「互助喘息」是一種創新的照顧模式,由1名專業照顧服務員與1名照顧者合作,照顧者輪流至據點值班,共同協助2-6名失能者的安全看顧,透過「喘息兩次、排班一次」的共享模式,不僅突破現有制度瓶頸,也為長照喘息服務開創更多元的服務模式。基隆市自113年8月起率先推動互助喘息試辦計畫,2處據點一年間共提供314人次、1256小時的喘息服務,成功打造照顧者彼此支持、共享資源的社區新典範。
互助喘息模式最早由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於108年率先試辦,並由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陳正芬教授研究推動,這項計畫整合人文、科技與財務,已被衛福部納入「長照3.0」試辦計畫,並預計於全國布建50處據點,讓更多家庭照顧者能共享這份「互助的力量」。
互助喘息如何運作?
試辦據點
由衛生福利部補助專業組織,利用日照中心、社區據點的空閒時段(例如周末),提供全天班(8小時)或半天班(4小時)收托與換工服務。
免費體驗
符合長照2.0需求等級二至八級者,提供2次免費體驗機會(包括2次收托與1次值班)。
時間銀行
每位長照需求者有一個時間帳戶,可供多位家人一起值班儲時。
值一喘二
家庭照顧者值一天班可換兩天喘息。透過「預約值班」與「預約喘息」累計時數。當喘息時數累計逾48小時,會暫停預約喘息,待再度值班相抵才能解鎖。
限時交換
訂定每年儲時歸零日期,要求期限內及時預約與交換。
自負額
全天班(8小時)200元,半天班(4小時)100元,用於午餐、活動耗材、點心等。
團體公約
這項家庭照顧者互助計畫,適合「具換工意願與能力」的家庭照顧者參加,並遵守換工約定與團體守則。
預約服務平台
「互助喘息-預約服務平台」
新聞來源:基隆市「互助喘息」試辦成果發表 展現家庭照顧新力量